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做好2024年工作立标定向、凝心聚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围绕稳就业促增收、加强社会保障、培养用好人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人社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全国人社工作会议提出,紧扣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题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积极力量。云南省人社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全国人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职责,在服务发展和保障民生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
围绕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帮助群众就业增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云南省人社部门将坚决扛起稳就业促增收重大责任,加快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强化就业工作合力,确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组建全省就业指挥中心,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将就业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健全就业工作考核、资金执行保障、就业影响评估等机制,推动就业政策与各方面政策协同联动。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落实人社部加快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要求,结合云南实际,组织各州市因地制宜建设1-2个“幸福里”社区,按照“1+N”模式建设县级标准化零工市场和多元化零工驿站,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基层设立网点,为群众提供到户到人的服务,促进就业供需匹配。坚决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福鹿会APP针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行动,组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联盟,靠前开展进校服务、考试招录、岗位开发、招聘培训、实名帮扶等工作,积极促进大学生等青年返乡下乡创业就业;针对以脱贫劳动力为重点的农民工,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建立乡镇、村和企业之间的“直报直供”合作机制,争取更多稳定岗位,确保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0万人以上。
围绕挖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释放创业促发展带就业的效能。全国人社工作会议指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仍有大量工作要做福鹿会APP。云南省人社部门将大力实施“创业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激活创业潜能,促进经营主体发展,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聚合资源提升整体效能。梳理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推动创业项目、平台、资金、服务、人才等要素资源整合串联、汇聚增效,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强化支持举措,更好释放政策效能。组织专业力量加强顶层规划、项目策划、项目孵化人力资源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创立发展等系统设计,推动项目推荐、能力培养、载体建设、金融支持等服务贯通,持续优化创业生态。发挥优势拓展创业模式。
充分发挥云南特色产品丰富、民族文化多元、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等优势,以厅市共建普洱市“创业之城”为牵引,积极探索“高原特色农业+创业”“文旅康养+创业”“城区改造+创业”等模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的创业园区和各具特色的创业小镇、创业街区、创业社区福鹿会APP、创业村落,丰富创业业态。
围绕创造充足的人力资本红利,着力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云南省人社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紧贴产业发展,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加大自主培养力度,认真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高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强省5项行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培训和评价体系,规范机构管理,积极推行项目制培训、异地培训。积极推动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发展融合融通,实行“双挂牌”制度,联合招生办学,推行“一书双证”,实现招生平台联通、学历互认,打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障碍,持续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拓展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更多更公平享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支持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落实,动员优质市场培训机构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探索政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新型技师学院、生产型教学工厂、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等,提升培养实效。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积极推进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认真做好人才选拔、招引、激励、服务等工作,加强博士后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发挥人才作用。
围绕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云南省人社部门坚持大力发展和规范发展并重,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产业建设,开展部省合作、省际协作,联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内头部企业、行业协会等举办省外招商引资会,“招大引强”省外头部企业。研究制定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政策,鼓励企业发展高端业态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丰富发展业态,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作,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供需清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接重点产业链企业、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开展“百企服务千业”行动,支持企业进入鲜花产业、旅游产业,融入平台经济、劳务经济,向基层延伸服务。